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不仅关心关爱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更注重用科学家精神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王明贞
中国近代著名统计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的女性拓荒者、清华第一位女教授,在布朗运动理论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是20世纪中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王明贞生于苏州学术世家,幼年接受新式教育,面对性别偏见,她坚持学术理想。1938年赴美留学,194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统计物理权威G.E.乌伦贝克。其博士论文《布朗运动的理论》突破性提出积分方程法,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留美期间,她先后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和诺特丹大学,参与二战军事科研。1955年冲破阻挠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创建理论物理教研室,培养大批骨干人才。特殊历史时期历经坎坷仍坚持科研,晚年整理完成《布朗运动理论》专著。
王明贞女士生平
1906年10月3日,王明贞出生于江苏苏州,她从小形成了宁静和富有涵养的个性。
1923-1926年在上海晏摩氏女中学习,成绩优异。
1929年由于她哥哥王守竞(著名的物理学家)从美国归来,由他担负了王明贞上大学最后一年费用。1928-1932年在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取得学士、硕士学位。
1932-1938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任教。
王明贞青年时期
1938年,吴贻芳校长向美国密歇根大学推荐王明贞,荣获4年全额奖学金。在密歇根大学时她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得过3个金钥匙荣誉奖,获得当时全美学生的最高荣誉奖。
1942年,她的博士论文“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的研究”,研究了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并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方程和克雷默方程中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分布函数。
1945年,根据她的博士论文,她和导师在美国《近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布朗运动的理论”,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这篇文章发表后,50多年来一直作为研究布朗运动的最主要的文章之一,被频繁引用。
1954年,归国前夕的王明贞(右)与俞启忠,他们手中捧的是申请回国的材料。
1938-194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习,取得博士学位。
1943-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达研究室任理论物理组副研究员。
1947-1949年在云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1949-1952年在美国诺特丹姆大学任副研究员。
1953-1955年在美国为争取回国辞去工作。
1955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当时校内没有科研的条件,她中断了对布朗运动和“噪声理论”的研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1968年,已62岁的王明贞被“四人帮”迫害入狱。她在监狱里,想着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下决心一定要锻炼身体,坚持活下去。
1973年11月9日,王明贞被释放出狱。2010年8月28日,王明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1974 年,王家姐妹三人:王明贞(左)、三姐王淑贞(中)、七妹王守璨(右)合影。
百折不挠 越洋报国
王明贞祖上世代为官,其远祖"王鳌"曾坐上明朝大学士的高位,相传王鳌所做的文章为海内第一,无人可比。王明贞的祖父"王颂蔚"曾在晚清的军机处任职,其祖母创办了苏州著名"振华女校",还是女权运动领袖。王明贞的父亲也是著名的数学家、电机学家。出生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王明贞天资聪慧,不到10岁便可写出一手好文章。但是父亲和继母不愿王明贞外出上学,终日叫她待在家中自学以便照看弟弟。祖母见到王明贞渴望上学的模样,把她带到振华女校接受教育。
尽管王明贞10岁才得以进学校学习,但因自身悟性高,学习刻苦努力,所以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不仅补上了以前没有学习过的功课,还在学校中连连跳级、门门功课的都得了A。
在王明贞中学毕业想进大学深造时,继母打定主意要把她嫁给自己好朋友的儿子。闻此消息,王明贞犹如晴天霹雳,拗不过父母的她只能同意和对方订婚。男方给王明贞送出许多礼物,但王明贞始终无精打采,难展笑颜。万幸的是,男方即将要出国留学,因此不能马上举办婚礼,在这段时期,王明贞的姐姐从外国回来,看到王明贞的情况,姐姐当即表示自己会支持妹妹读书,王明贞这才得以进入大学。
MIT雷达实验室合影,二排正中为王明贞。
1928年,王明贞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的物理系。在燕京大学完成学业后,王明贞希望能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去到美国留学深造,可父亲知晓后坚决反对她的想法,并对她说,让你一个女子完成学业,我已是十分宽容了,绝不可能再让你去留学。
手握美国密歇根大学校录取通知书的王明贞,因父亲这一番话不得不打消出国念头,幸而其姐姐说服父亲,父亲终于松口答应让王明贞去美国深造。于是她在燕大念研究生的同时又做起助教,以赚取去美国的路费。在两年的时间里,王明贞顺利取得硕士学位,还攒够了去美国路费,本以为终于能够去美国的王明贞,因第一次的失约而被美国校方拒绝。但是王明贞并没有就此放弃。这时,恰逢金陵大学的校长邀她去做老师,她便开始长达四年的教学生涯。
在这四年中,王明贞参加了留学考试,考取第一名的好成绩,不料因性别再次被拒。两次遭拒的王明贞仍然没有放弃,她再次向校长表明自己想要出国留学的愿望。校长帮她写了一封推荐信,寄往遥远的密歇根大学。很快这封信就收到肯定回复,王明贞得偿所愿踏上留美之路。王明贞在留学期间,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她仅仅用三年就读完四年全部课程,以全A的好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她对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师从统计物理权威G.E.乌伦贝克。其博士论文《布朗运动的理论》突破性提出积分方程法,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与导师合作写成“布朗运动的理论”一文。此文一直作为了解和研究布朗运动最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晚年王明贞
本想学成归国的王明贞被“太平洋大战”的爆发打乱计划,听从导师意见,去到麻省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工作,八年后才得以回国。回国后不久,王明贞和同为研究员的丈夫再次前去美国进行研究。到美国不久便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王明贞激动不已,想要立即归国。
王明贞夫妇的回国之路,遭到美方强势阻挠。从1953年起,她就开始着手办理回国事宜,但是,事情却并没有如想像中那么容易。因为二战期间她所从事的雷达研究,属保密工作,移民局不肯轻易放她回国。为了表达她的回国决心,她毅然辞去美国诺特丹姆大学副研究员的职务。经过数年斗争和谈判,在我国高层的直接关怀下,1955年她和丈夫回到祖国,同船归国的还有数十位莘莘学子。同年9月,49岁的王明贞进入清华大学,成为该校首位女教授。
回国后,夫妇俩便在清华教书,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王明贞,在“十年动荡”中遭难,身陷囹圄。王明贞在狱中坚定信念,等待自己昭雪的一天。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她挨过了5年8个月的铁窗生活。她想着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下决心一定要锻炼身体,坚持活下去。后来王明贞被释放时,审问她的人拒绝说出事因,仅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一语了之。出狱后,已经67岁的王明贞没有说过怨言,而是抓紧时间,埋头工作,一直到70岁才退休。
余振华
全球半导体制造龙头台积电(TSMC)副总经理、台积电核心领导人之一、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余振华现任全球半导体制造龙头台积电(TSMC)副总经理,是公司技术研发与量产推进的核心领导者之一。作为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在先进制程技术的开发中扮演关键角色,助力台积电持续引领行业创新。他于1990年代加入台积电,凭借卓越的技术洞察力与管理能力,逐步晋升至研发部门高层。在其主导下,台积电成功突破多项尖端技术瓶颈,开发出 CoWoS 技术,全新封装技术InFO。挟此技术,他的团队成功抢下苹果处理器大单,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迈入新纪元。
余振华的技术领导力不仅推动台积电技术版图扩张,更重塑全球芯片产业生态。面对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他正主导海外技术布局,助力台积电在全球供应链中持续占据战略制高点。
余振华先生生平
1955年,余振华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
1973年—1977年,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77年—1979年,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起,余振华开始在台积电从事铜制程研发工作,以自力自主的方式,首先开发出0.18微米的铜制程,奠定了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的基础。其后经不断的努力,解决量产上的多重挑战,150纳米技术进入量产,开发出130纳米技术,主导该产业确立铜制程取代铝制程。
余振华青年时期
1982年—1987年,就读于佐治亚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1994年,任贝尔实验室研究员、项目负责人。
1994年—2002年,任台积电研发部副主管、主管兼工艺模块开发总监,加入台积电研发部门制程模块开发单位,负责开发关键技术。
1997年开始台积电铜制程研发工作,建立台湾第一座铜制程实验室
2002年—2005年,任台积电研发部先进收缩技术开发处处长。2003年以自主技术击败 IBM,一举扬名全球的 0.130 微米“铜制程”一役,更是直接将台积电推向世界的巅峰。
2005年—2007年,任台积电先进模块技术发展处资深处长。
2008年—2016年,任台积电系统整合技术处资深处长,后任副总经理。余振华顺利开发出 CoWoS 技术,全新封装技术InFO,能让芯片与芯片之间直接连接,减少厚度,腾出手机空间给电池或其他零件。挟此技术,他的团队成功抢下苹果处理器大单。从A11开始,接连独吞两代iPhone处理器订单,后续更是凭借着余振华领导研发的CoWoS,InFO-PoP及TSV技术,台积电成为iPhone 7的独家芯片供货商。
余振华
批判思考 使命必达
余振华的一身武功在求学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考进台湾清华读物理系,后转攻材料工程。跨领域的学习令余振华思考更宽广。他说,物理想得多,做得少,进入材料所后才做得多。由于有物理学的基础,想得仍比原主修工科的同学还多些,这对我帮助很大。大学岁月是我成长最重要的时光,老师们敬业用功,学生们耳濡目染,受他们言教身教的影响极深。老师教的课业内容,现在可能不记得了,但那种敬业的精神,扎根工作的热情,至今仍影响着他。
后来任职美国贝尔实验室时,他感受到强烈的冲击,面对来自各方的佼佼者,生怕跟不上,被淘汰。此时他心里不服输的声音响起,就会鼓励自己"胆子大一点",细心学,细心做,加把劲再做,大胆打破框框,找更好的方法,做出兴趣来,总有一天会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人才。
台积电在早期0.25微米制程时代,被对手公司追得很辛苦,研发主管还因此换了好几位。余振华说"技术要自己做才有根!"他的"使命必达"信念得到主管肯定,将开发0.13微米铜制程的重任交付给他。"没问题,只要公司要做,我一定deliver。"余振华带着一组不到四十人的研发团队下台南,一待就是一年半。每天早上开会前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对手做出来了没?“没有?好,我们继续干!” 全球最聪明的脑袋都在想尽办法研发,也都为此投入了大笔资源,为何余振华最终得以率先冲线,取得成功,把对手远远甩在后头?他透露秘诀就在"减少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这套批判性思考的模式习自他最尊敬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余振华说,“世上似是而非的事太多了,先要想得清楚,才能少走冤枉路;在不确定因素太多时,宁可先做些小的实验来试水温,把似是而非的因素排除到最低。”余振华谈技术研发时说 ,"我不要抄袭,就要跟别人不一样!不需要别人技术移植,要就自己做,成果要比别人好多倍!"
余振华当选中央研究院第34届院士
余振华享受工作带来的种种挑战,在高科技行业工作,常被人问是否很累?他说,辛苦是一定的,如果是被迫的,满心不情愿,常常觉得累;但如果以主动的心胸,追寻努力的价值,乐在其中,深信因为有自己的一份投入,其成果必将有所不同。感受上的不同,带给工作不同的意义,就是他在学校学到的人生秘诀。
余振华的职业生涯,是半导体产业技术与领导力结合的典范。从求学期间的学术积淀,到台积电三十余年的深耕,他以工程师的严谨与管理者的远见,推动半导体制造技术不断突破物理极限。他主导的每一次制程跃迁,不仅是台积电技术领先的基石,更重塑了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
王明贞,她以纤弱之躯冲破性别的藩篱,又以赤子之心跨越重洋阻隔,将毕生才学倾注于故土的科学荒原。战火纷飞中埋首实验室的孤影,清华园内传道授业的背影,她用百年光阴诠释了何谓“科学无国界,学者有归途”。
余振华,是台湾科技人奋斗的缩影,亦是科技水平不断攀登的鲜活证明。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风云激荡的今天,他仍立于浪潮之巅,以技术信仰与战略定力,引领台积电在创新与挑战中书写新的产业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在科学家精神指引下,我国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肩负起历史重任,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书写更多创新故事。
资料综合整理自:
1、物理学家王明贞:欲归国被美国多次阻挠,回国后蒙受6年冤狱
2、清华首位女教授:32岁留美,49岁回国,62岁入狱,活了104岁!
3、 她是清华第一位女教授,一生仅发表11篇论文,却是世界公认的大师
4、为台湾扎技术的根 清华校友余振华获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
来源:文化宣传办
审核:吴晓琳